BBC 藝術的力量DVD,易購DVD轉賣店-www.rutenmall.com
歡迎來到露天商城! 會員登入免費註冊/加入會員
以下*標為會員必填資料:
  *
  *
  *
  *
    【此項可留空不填】
  *【以09開頭+後8位】
  * 常用郵箱

BBC 藝術的力量DVD,易購DVD轉賣店-www.rutenmall.com

首頁 > 藍光光碟/BD> 其他藍光
藍光原版【BBC 藝術的力量】2006年
直購價:NT$450
  • 發音:英語發音
  • 字幕:中文字幕
  • 碟數:1
  • 集數:全集
  • 介質:BD
  • 包裝:全新盒裝
  • 運費:NT$150
  • 運送方式:貨到付款
數量:
溫馨提醒:支持黑貓宅配,全家、萊爾富、711門市!
  • 拍賣檔案
  • 問與答(0)
劇情簡介


W0348 藝術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BBC) 2006 1BD
HDTV高清版+精譯中文字幕
英語5.1
英 中簡 中繁
中文名稱:BBC 藝術的力量
英文名稱:BBC Power of Art
別名: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發行時間:2006年
電視臺:BBC TWO
主持人:Simon Schama
地區:英國
英語
英文/中文
相信大家對 的《英國史》一定還記得吧,這次他將帶我們作一趟藝術之旅。這部八集的BBC系列片將給我們詳細講解以下八位藝術家的生平和藝術創作.
1、Cara-vaggio 卡拉瓦喬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1573一1610)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倫巴底一個貧苦之家,由於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早期,他曾從米蘭的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但是,對他的藝術起著重要影響的當然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倫巴底的現實生活。大約在16世紀如年代,他來到了羅馬,開始尋找和開闢自己的藝術道路。
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籃的孩子>(1589)、<酒神巴庫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彈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蔔者>(1588—1590)等,這些作品都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一生,從生活到藝術,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約在1590年,他為聖.路易得熱。德.法蘭切日教堂畫了著名的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在畫面上,有兩個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馬太完全是一個農民的樣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寫字。由於這個人物畫得十分粗野,結果引起了訂貨人的不滿。卡拉瓦喬對宗教畫的理解是:應該把流浪漢、農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聖的教堂。這種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的觀點在當時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由於這幅作品遭到了拒絕,畫家只好另外又補畫 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間,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壇畫(基督下葬),這裏同樣沒有激動不安的殉教氣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於貧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間他又畫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質相同的作品,這就是為聖馬利亞.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聖母之死)的祭壇畫。這幅畫,構圖的中心是聖母瑪利亞,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圍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鄉野村夫。這樣的畫面如同是真實生活的一幕,沒有絲毫的美化,也沒有表現出聖母的神聖與榮光,正是由於這樣,訂貨人以對聖母的不敬為藉口把它拒絕了。
2、Bernini 貝尼尼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義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築師,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他生於1598年,在82歲生日的幾天後去世。他是那一列傑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中的最後一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義大利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成為西方世界之光。
作為義大利巴洛克美術的首席,貝尼尼可謂是多才多藝。他能文善畫,頗具文藝復興時代的遺風。對於貝尼尼,當時人們曾經這樣寫道:“上演了一出大眾戲,其中佈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雕的,機械是他發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給予他那個時代的影響在歷史上是無人能與之匹敵的。
貝尼尼生於拿波裏,父親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舉家遷至羅馬。據說,他在8歲時就作了一個小孩頭像,這件事使他父親大吃一驚。至17歲時已能獨立地給大主教薩道尼作一件很不錯的胸像了。後來又結識了顯赫一時的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在貝尼尼初出茅廬的時候,波爾蓋茲為了裝飾自己的花園,曾向他訂購了一系列作品。通過製作這些作品,貝尼尼可謂初露鋒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獲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贏得了極大的榮譽。他在1619年(也有人認為是在1623年)作的《大衛》就是其中之一。
貝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於激烈的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總是隨風輕輕飄起,給人以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貝尼尼刻劃的人體的數量上不亞於米開朗基羅,而他更善於表現戲劇性的情節和人體在激烈的運動之中。從其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古典主義傳統對他的影響,特別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很明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響。當組雕《阿波羅和達芙妮》完成後,貝尼尼贏得了整個羅馬的讚美,連一些宗教界的高級人士都為之感動,其中包括不久後成為教皇的烏爾班八世也對貝尼尼大加賞識。後來,他進入教廷,受教皇之托,為聖彼得大教堂了豪華的青銅華蓋,這是雕刻與建築緊密結合的作品。這件雕刻的十分生動的作品,充分顯示出貝尼尼一心為宗教服務的思想,也顯示出巴洛克藝術的綜合性、豪華性、裝飾性、戲劇性等特點。其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柱廊的創造,氣勢宏大,富於動感,與米開朗基羅的大教堂圓頂相呼應,使這處景觀成為羅馬最壯麗的景觀。祭壇雕塑《聖德列薩祭壇》的成功,標誌著貝尼尼雕塑的頂峰的到來。在這件作品中,貝尼尼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嚴、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是貝尼尼創作中的積極成分,也是與一般的巴洛克藝術的不同的地方。
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奉教皇、國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這類作品多般華麗有餘,個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內心的刻劃。第二類是他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製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時,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現得更為生動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請到法國參加設計盧浮宮的東正面。但這時貝尼尼的雕塑越來越顯示出一些程式化傾向,而人文主義色彩淡薄了,現實主義的因素也減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雖然在創作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氣和創新。
貝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築師, 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關於這一點很少有人提起,其實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優秀之作。另外,他還畫了一些漫畫作品,貝尼尼也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貝尼尼本質上是一位充滿信仰的人。他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來闡明自己的主張,但貝尼尼是獨一無二的:一些藝術家會同樣地充滿熱情,另一些藝術家則一樣富有創造力,但在整個藝術史上可能不會再出現一位為信仰而戰的更偉大的戰士了。
3、Rembrandt 倫勃朗
倫勃朗·馬爾曼松·裏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
荷蘭畫家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
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臺灣簡稱為林布蘭特。
倫勃朗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有九個孩子。
倫勃朗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21歲時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併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離開萊頓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臺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迭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從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倫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正式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倫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這是一幅無價的珍品,但卻也因為這副畫,使得倫勃朗陷入了一個窘迫的境地。
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繪畫風潮氾濫的時代,但當時的繪畫主要是為市井各種階層做肖像畫,故雇主的滿意與否是一個畫家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個時候,荷蘭有一個成功的畫家倫勃朗。倫勃朗早年得志,當時他的畫在荷蘭十分的受歡迎,故而生活十分優越。倫勃朗的妻子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女兒,為了維持家庭的體面,倫勃朗購買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給著妻子幾個兄弟無度的揮霍。
1642年,班寧柯克連長和手下1民兵16個人每人出了100盾請倫勃朗畫一幅集體像。倫勃朗沒有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把16個人都擺放在宴會桌前,畫出一幅呆板的畫像,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場景,仿佛16個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著準備。這幅畫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從任何地方來看,都是一幅絕對的傑作,這就是以後最為著名的《夜巡》。但是,粗俗的民兵們不乾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為什麼有人在畫中那麼明顯,而自己卻要隱身在後面。民兵們要求畫家重新畫一幅肖像。可是出於一個畫家的藝術感出於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倫勃朗堅持不重新畫一幅。這件事情鬧的整個阿姆斯特丹沸沸揚揚,打這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找倫勃朗來畫集體肖像了,而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倫勃朗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了。
那幅《夜巡》被民兵們帶回去之後,因為太大無法掛在門廳裏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畫喪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掛這幅畫的大廳是燒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畫上落了厚厚一層煤灰,使得整幅畫色彩變得黯淡,以至於18世紀的時候人們認為這個原本是白天的場景是在夜晚進行的,從而給他取名《夜巡》。現在這幅畫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有著自己獨立的房間,當我們凝視的時候,仿佛感到畫布上有生命在流動...
倫勃朗是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當他走進畫室,也許就連著幾個星期對外界不聞不問完全投入到了繪畫中去,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倫請了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年輕村婦來做保姆,後來又和她生了一個孩子。這下子整個阿姆斯特丹都興奮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醜聞,這是一種通姦,整個小市民階層陷入了一個有機會對高貴的靈魂潑髒水而興奮的境地,每個人都在看好戲,每個人都在對畫家進行嘲笑,而加爾文教派的牧師也開始譴責那個村婦,這下一場更猛烈的風暴爆發了。再也沒有人上門請倫勃朗來作畫了,只有各種債主開始上門討債。倫勃朗的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之中。
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家產被拍賣,油畫作品買主不多,只有宗教題材的蝕刻版畫還有人訂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幣版畫》的作品,就是依其售價而定名的。一個高貴的靈魂就此沉淪,荷蘭畫派自此也開始沒落。
4、Da-vid 大衛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
法國古典主義畫家。畫風嚴謹,技法精工。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
5、Turner 泰納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 1851﹞
泰納與他同時代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同被認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大師。
泰納出身寒微,因此他工作十分勤奮,於 14 歲時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在蒙洛醫生﹝Dr. Thomas Monro﹞家裏度過的許多夜晚,對他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蒙洛是一位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畫家。在蒙洛的首肯下,這些畫家經常臨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畫。水彩畫這種繪畫方式適於捕捉變化多端的英國天氣和光線,泰納因此一生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精確描繪英國小鎮和鄉村風光。但是他很快就發展了一種更動人心魄的風格,即暴風雨天氣下的景物更撼人心魄,因此確定了其作品的基調。
泰納雄心勃勃,不久後開始嘗試當時聲望更高的油畫。這種繪畫不但更昂貴、也更費氣力。1796 年,泰納二十一歲,他的第一幅油畫作品《海上漁民》﹝Fishermen at Sea﹞在皇家美術館展出。這幅習作以震撼人心的筆觸描繪了深夜海上的漁民,當時引起了轟動。
泰納喜歡從大自然產生的動人心魄的效果中汲取靈感,包括暴風雨、極端惡劣或美妙的天氣,尤其是光的效果。因此他經常出外旅行寫生,開始是為了尋找如畫的風景,如古堡或修道院的廢墟。但逐漸地,他開始愈來愈多地在蘇格蘭、韋爾斯和英格蘭北部尋找更富於浪漫情調的蠻荒景色。1802年,他曾到法國和瑞士境內雄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旅行。泰納後來又到威尼斯和它的瀉湖旅遊,並且對這城市懷著癡情倒。威尼斯之行使泰納的畫擺脫了古典派的形式,變得更加明快、輕鬆,特別是色彩更為絢麗。
在泰納創作自己晚期的成熟作品時,他已經超越同時代的傳統習俗,創作出幾乎為現代人的趣味而畫出的作品。他從模仿過去大師們的作品開始他的繪畫生涯,卻以開創新的風格而結束一生,而這種風格卻是到了本世紀才得到人們的讚賞。
6、Van Gogh 梵高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高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而這一鮮明特徵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舉世矚目的七幅向日葵後,他選擇了自殺。
梵高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讚揚。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曆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儘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在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歷之後,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並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願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1880年他開始學畫,後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於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裏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梵的個性。這從來都是如此的。而這種色調與向日葵永遠朝向太陽的精神又如此吻合。“無論多高多大,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來處”.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7、Picasso 畢加索
Pablo Picasso 帕布洛·畢加索
帕布洛·畢加索1881年生於馬拉加.儘管從半個世紀以來,畢加索參加了法國繪畫的一切冒險,他終歸還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帶著奢侈,悲慘和沉重的西班傳統.他在自己的油畫、雕塑、版畫和陶器中揮霍著它,但卻從未用竭,這點是非常顯著的.不管怎麼說,沒有一個在法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畫家比他更多地消融於法國風俗精神之中,也沒有一個能證明自己比他更忠實於根.在畢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點、他的作品.
畢加索的父親若澤·盧依茲·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圖畫教員.母親瑪麗亞·畢加索是馬略爾卡人,祖籍熱那亞.當別的孩子還在玩玻璃球的時候,畢加索已經畫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館裏展出的畫了.
1907年,當他在洗衣船那間破畫室向困惑的朋友們出示他的《阿維尼翁姑娘》一畫時,那正是剛剛翻開美術史新的一頁的時刻.它已不單單是一幅畫,它是一個事件,一個日期,一個出發點,它揭示了自己的形狀,結構,外表和內部,底面.而當畢加索這樣地去表現它們時,立體主義便誕生了.
8、Rothko 羅斯科
Mark Rothko 馬克?羅斯科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生於俄國的猶太人,1910 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家、待者、挨過餓。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亦是 表現主義 (Ten) 十的創始成員。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導致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

劇情照片

提出問題(250個中文字以內)
為了防止被大量張貼廣告,請輸入圖片中的安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