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11047A 飛向太空/Solaris(1972版)(2BD)
【獨有原版及全中文導航雙模菜單】獨享CC標準收藏版美A、人造眼英B區雙碟版、Potemkine法B、Close Up俄羅斯C區四版藍光復合版本,薈萃獨家真正3區、自帶中法日泰素材MK2法2區、絕版錄影帶素材精華,碟一優選人造眼英B區碟一無花絮框架予最大空間與法B區更優畫質全新修復公映版視頻(噪點少,顏色更正,膠片劃痕修復明顯),DTS-HD 5.1(俄C)/DTS-HD 2.0(法B)/LPCM 1.0(CC)三無損原音,集成MK2法版英法語5.1配音,官方中英法西日韓泰字幕,附漢化評論字幕,碟二優選CC版更全花絮框架,獨家附絕版錄影帶樣片版(加長11分鐘),獨家精修中文字幕,保留CC/人造眼英B/法B三版最完整幕後花絮內容並附獨家全程中文字幕
碟一(公映版):俄語DTS-HD5.1 俄語DTS-HD2.0 俄語LPCM1.0 英語5.1-384 法語5.1-384 英評1.0-192
碟二(樣片版):俄語1.0-192
碟一(公映版):英 法 西 中簡 中繁 中繁 日 韓 泰 中簡評
碟二(樣片版):英 中簡 中繁
※刪剪及備選片段 25:01
※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訪談 32:23
※維迪·尤索夫訪談 33:57
※米哈伊爾·羅馬丁訪談 16:48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訪談 21:46
※波蘭電視紀錄片節選:《飛向太空》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訪談 04:57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形而上的夢幻地帶:瑪麗·懷爾德介紹 02:35(英B)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形而上的夢幻地帶--第三部分 13:50(英B)
※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訪談 05:32(英B)
※小城大師--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特輯 10:19(英B)
※尤金妮·茲馮凱恩電影分析 15:56(法B)
※專訪瑪麗娜·塔可夫斯基 02:02(法B)
科幻電影史上不朽名作,蘇聯大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根據斯坦尼斯瓦夫·萊姆的同名小說改編,探討了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溝通、記憶與現實、愛與罪的主題,在1972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團大獎和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豆瓣評分高達8.7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
飛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1972)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弗雷德裏克·格倫斯廷 /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主演: 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 / 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 / 尤裏·賈維特 / 弗拉迪斯拉夫·迪沃哲斯基 / 尼古拉·格林科 / 安納托利·索洛尼岑 / 歐嘉·巴內特
類型: 劇情 / 科幻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72-03-20(蘇聯)
片長: 167分鐘
又名: 索拉裏斯 / 星球疏拉利斯 / 梭拉麗斯 / 索拉瑞斯 / Solaris / Solyaris
劇情簡介
心理學家克裏斯•凱爾文(Donatas Banionis 飾)在飛往索拉瑞斯星之前來到兒時的父母家與當年的索拉瑞斯飛行員亨利•伯頓(Vladislav Dvorzhetsky 飾)見面。伯頓警告凱爾文索拉瑞斯星上會有不可思議的奇事發生,但後者並不以為意。凱爾文離開前,當 著父親(尼古萊•格陵柯Nikolai Grinko 飾)的面焚毀了自己的個人物品。凱爾文到達索拉瑞斯星附近的太空站後,對科學家奇巴瑞安博士(Sos Sargsyan 飾)之死進行調查,卻發現自己多年前已經去世的妻子哈莉(Natalya Bondarchuk 飾)竟突然出現。驚慌失措的凱爾文與太空站上的科學家們討論該如何面對怪事,卻發現原來每人都深受其擾,不明就裏……
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同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
幕後花絮
1932年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一個小鎮,父親是蘇聯著名的詩人亞森夫.塔可夫斯基,戰爭前夕因家庭破裂移居莫斯科,在母親的引導下接受音樂,美術訓練。1954年在東方語文學校輟學後,進入蘇聯電影學院,師從米凱爾.羅姆(以反法西斯記錄片《普通的法西斯》享譽世界)。1960年與同學康查洛夫斯基合作以畢業作《壓路機與小提琴》贏得紐約學生影展首獎,1962年和攝影師尤索夫開始長期合作並一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描寫二戰是在前線擔任偵察兵的孤兒少年。1969年的第二部影片《安德列.盧布列夫》獲得戛納影展國際影評人大獎。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家列姆的《飛向太空》是他的第三部劇情片,這部形而上的科幻電影被譽為蘇聯的《2001年太空漫遊》(庫布裏克導演),同時這兩部也與戈達爾的《阿爾伐城》一道被視為哲理科幻的頂峰作品。該片獲戛納評審團特別獎。
其後的自傳體電影《鏡子》以錯綜複雜的結構寓意深遠的風格確立大師的地位,1976年完成舞臺劇《哈姆雷特》,1979年在愛沙尼亞拍攝《潛行者》,因該片獲准赴海外拍片的少數蘇聯導演之一,這位從不墨守成規的導演1982年在意大利完成《鄉愁》,1986年完成最後一部電影《犧牲》,該片借由生活在波羅地海孤島上的一群人,呈現人類面對毀滅性威脅時的恐懼和希望,犧牲和救贖,在拍片期間塔可夫斯基已獲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在片子以亞曆山大之口:沒有死亡,只有對死亡的恐懼。在新年的前一天,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故巴黎。
導演自論《飛向太空》
在我每部影片中,它們都是關於相同的東西:對道德義務不記代價的忠貞,為理想奮鬥,對即使必須犧牲個人衝突也要完成之事的信仰,悟罪的力量,這一切全可見於一個命運極端個人化的角色身上,在此情況下,災難無須摧毀人的心靈即能打擊一個人。
我決定將《飛向太空》拍成電影並不代表我偏好科幻題材,這部電影反映出一個深具意義的問題,就是悟罪奮鬥與成就的問題,個人生命的掙扎中道德轉換的問題,這是與科幻題材無關,對科幻小說的喜愛並不足以讓你去喜歡這部電影。
不知為什麼,我所看過的每一部科幻電影都強迫觀眾去接受那種對未來世界的刻畫入微的審視,庫布裏克確實把自己的電影稱為\"未來幻象\"…但我想用另一種方式拍攝《飛向太空》,讓觀眾無須面對那些怪異的科技景象。(比如,如果我們要把乘客進入電車拍成從未看過或聽過的景象,那它會看起來象庫布裏克的登月一幕。但如果我們以平常電影裏拍攝電車進站的方法來拍攝登月,那每一個鏡頭都會如我們所期待。
如果電影影象的外在感情結構是建立在作者自己的記憶,以及他自己的生活和電影架構之間的聯繫之上,觀眾就能感受到情感的效果。相反的,如果導演只追求外在文學或美術層面,無論作品裏注入再多的心血,觀眾仍會感到冷淡無味。所以如果你無法象偉大作家一樣以自身體驗為基礎來影響觀眾,那你在電影裏所應做的就是寄託你自己的經驗上。
飛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獲獎情況
第25屆戛納電影節 (1972)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大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費比西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