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0316C 死亡詩社/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 (1989)(第三版)
【獨有原版及全中文導航雙模菜單】獨享博偉/迪士尼美A區區、歐B區版複合版本,薈萃中法日泰悉數官方素材精華,DTS-HD 5.1高清無損原音,集成獨家中錄京譯/央視雙國配,官方中英法西日韓泰字幕,附漢化評論字幕,保留原版完整幕後花絮內容並附獨家全程中文字幕
英DTSHD5.1 法5.1-448 西5.1-448 國2.0-192 國2.0-192 泰2.0-192 英講評2.0-192
英 法 西 中簡 中簡 中繁 日 韓 泰 英講評 中繁講評
※回頭再看《死亡詩社》 26:55
※棄用片段 7:57
※從未曝光刪剪片段 14:23
※幕後花絮:配樂特輯 10:59
※幕後花絮:關於攝影 21:35
已故巨星羅賓·威廉姆斯傳世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0長期位居Top 250,IMDB評分亦高達8.1,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四項大獎提名
洗版:加獨家泰語
導演: 彼得·威爾
編劇: 湯姆·舒爾曼
主演: 羅賓·威廉姆斯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 / 伊桑·霍克 / 喬西·查爾斯 / 蓋爾·漢森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導演: 彼得·威爾
編劇: 湯姆·舒爾曼
主演: 羅賓·威廉姆斯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 / 伊桑·霍克 / 喬西·查爾斯 / 蓋爾·漢森 / 迪倫·庫斯曼 / 阿勒隆·魯傑羅 / 詹姆斯·沃特斯頓 / 諾曼·勞埃德 / 柯特伍德·史密斯 / 卡拉·貝爾韋爾 / 利昂·波納爾 / 喬治·馬丁 / 喬·奧菲耶裏 / 馬特·凱裏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9-06-02(多倫多首映) / 1989-06-09(美國)
片長: 128 分鐘
又名: 暴雨驕陽(港) / 春風化雨(臺) / 壯志驕陽
劇情簡介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
基汀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 ;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裏擊節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師、基汀隊長,他的教育宛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留在每個人心裏…
關於《死亡詩社》你不知道的10件事
1 寫在詩社“寶書”扉頁上的話來自梭羅的《瓦爾登湖》;基廷老師朗誦的《哦,船長!我的船長!》出自惠特曼的《草葉集》;另外還有莎士比亞的《第18號十四行詩》和拜倫的《她在美中步履姍姍》。
2 導演彼得·維爾選擇按照年代順序拍攝本片,目的在於更好地表現孩子們和基廷老師之間的友誼關係的進展,以及對他與日俱增的敬仰之情。
3 彼得·維爾在悉尼的一所名叫Scots College的私立男子中學讀書,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再現了學校的風貌,如制服、紀律以及對學校的整體感覺等等。
4 電影拍攝於美國東部的特拉華州,位於安德魯斯大街的一所寄宿學校。
5 在原著中,基廷老師是死於白血病的,但導演認為影片關注的主體應該是孩子們。
6 Liam Neeson原先是把導演的權利交給Jeff Kanew,但在羅賓·威廉姆斯加盟該片後,使得彼得·維爾成為該片的導演。
7 約翰·基廷這一角色曾經考慮過達斯汀·霍夫曼來扮演。
8 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詩句引用有誤,正確的詩句應該是:“我聽見自己無拘無束的叫喊聲衝破了世界的頂端。”
9 儘管電影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50年代,但是學生們在用的化學課本“化學:一門現代教程”,是羅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10 許多樂器在影片中被錯誤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纖維大號、金屬鼓架、高音鼓,這些的出現都至少早了20年。
穿幫鏡頭
·在影片開始不久,我們聽見有類似於天鵝飛過發出的叫聲,而這些鳥看起來更像是八哥。
·事實錯誤: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詩句引用有誤,正確的詩句應該是:“我聽見自己無拘無束的叫喊聲衝破了世界的頂端。”
·聲音不同步:在命令學生們撕了他們課本上的詩句的時候,基廷的嘴唇運動和他說的話不吻合。
·時代錯誤:儘管電影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50年代,但是學生們在用的化學課本“化學:一門現代教程”,是羅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時代錯誤:羅伯特·迪亞尼編撰的詩歌文選“文學:閱讀,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於1986年出版。
·事實錯誤:在每次會議的開始引用的梭羅的詩句不正確。
·時代錯誤:許多樂器在影片中被錯誤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纖維大號、金屬鼓架、高音鼓,這些的出現都至少早了20年。
·約翰·基廷讓孩子們站在他的桌子上,他收拾自己的東西準備離開教室,然後是靜靜地站在他的桌子後面,此時有三個男孩站在他的左邊,右邊沒有人。而在接下來一個拍攝他的桌子的鏡頭中,可以看見有兩個孩子站在左邊,兩個站在右邊。
·山洞裏,當奴旺達在和女孩們說話的時候,他右臉頰上的口紅印在不同鏡頭之間,位置不斷變化,口紅印的大小也和最初的不一樣了。
幕後製作
一群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之間究竟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生們在無助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又是什麼?《死亡詩社》回答了這樣一個命題。本片是導演彼得·威爾的上乘之作,曾獲得四項學院獎提名,贏得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主演羅賓·威廉斯的出色演技,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非主流”的好萊塢導演
電影在情節的安排上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喜劇式的上半場和悲劇式的結局使得觀眾的心情也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跌宕起伏。有著豐富而深刻內涵,又不落俗套的劇本使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雖然彼得·威爾是好萊塢導演,但他的電影卻沒有濃重的商業味,他總是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美學理念來詮釋深刻又矛盾的人性,為影片賦予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在本片中,導演彼得·威爾更深入地涉及到成人與小孩的矛盾衝突,妥協服從與自我實現的無奈對抗,禁錮的思想與年輕生命的對立。
影片從1988年11月14日開拍至1989年1月15日結束,歷時2個月整。故事虛構了一所位於佛蒙特州的威爾頓預備學院,而影片的實際拍攝地是位於特拉華州的聖安德魯學校。電影劇本根據作者托馬斯·舒曼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師的角色靈感來自於康涅狄格大學的英文教授薩繆爾,是作者托馬斯·舒曼曾經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讀書時的老師。電影的另一個靈感來自於詹姆士·希爾頓的小說《再見,基普先生》,該書至少4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
更改的結局
原著中故事的結尾,佩裏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內爾的心靈,要求學校賠償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損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詩社的成員聯合起來為基廷老師進行辯護。此時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師病情日益嚴重,孩子們也被留校察看,最終基廷老師死於白血病,但是卻對孩子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導演更改了原著的結局,更加突出了孩子們的個人成長經歷,但他同時表示他希望當時遵循了原著的意思。同時,該片成為北美高中英文課上的電影教材。
為了能夠更好地捕捉到孩子們之間友誼的微妙發展,以及他們對基廷老師日益增長的敬佩之情,導演特地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拍攝。
關於演員
當年在選演員時,比爾·莫裏和達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師的人選,但是傑夫·凱紐打算執導這部電影後,就讓羅賓·威廉斯出演了該角色。事後達斯汀·霍夫曼對羅賓的試鏡大為讚揚,認為他一定會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羅賓·威廉斯飾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師基廷,他熱愛文學、愛好詩歌,鼓舞年輕人發揮個性的。他儘量收起一貫的搞笑伎倆,但他的即興幽默已經深深融進基廷老師的教學風格當中,他出色的表演為本片增色不少。
當年年僅18歲的伊桑·霍克飾演一個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學生托德(Todd),並在片中大放異彩。在採訪時他對導演彼得·威爾盛讚有嘉,認為導演對他的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對導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講話很有意思”,尤其是當時伊桑還沒怎麼遇到過澳大利亞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導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獲獎情況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1990
最佳原創劇本 Tom Schulman
最佳影片 (提名) Tony Thomas
最佳導演 (提名) 彼得·威爾
最佳男主角 (提名) 羅賓·威廉姆斯
最佳影片 (提名) Steven Haft
最佳影片 (提名) 保羅·喬恩格·威特
金球獎(Golden Globe) 1990
最佳男主角(劇情類) (提名) 羅賓·威廉姆斯
最佳編劇 (提名) Tom Schulman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彼得·威爾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1990
最佳影片 保羅·喬恩格·威特
最佳影片 Tony Thomas
最佳影片 Steven Haft
最佳原創配樂 莫裏斯·雅爾
最佳影片 彼得·威爾
最佳導演 (提名) 彼得·威爾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Tom Schulman
最佳男主角 (提名) 羅賓·威廉姆斯
最佳剪輯 (提名) William M. Anderson
青年藝術家獎(Young Artist Award) 1990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美國編劇工會(WGA Award (Screen)) 1990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Tom Schulman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1990
Best Director - Foreign Film (Regista del Miglior Film Straniero) 彼得·威爾
凱撒獎 1991
最佳外語片 彼得·威爾
Warsa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0
Audience Award 彼得·威爾
Political Film Society, USA(PFS Award) 1990
Democracy
Joseph Plateau Awards(Joseph Plateau Award) 1990
Best Foreign Film
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 1991
Foreign Film (Ausl?ndischer Film) 彼得·威爾
Golden Screen, Germany(Golden Screen) 1991
(Warner Bros.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 1990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提名) 彼得·威爾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 1990
Best Foreign Film (Miglior Film Straniero) 彼得·威爾
Casting Society of America, USA(Artios) 1990
Best Casting for Feature Film, Drama Howard Feuer
British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1989
Best Cinematography Award (提名) 約翰·希爾
Argentine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1991
Best Foreign Film (Mejor Película Extranjera) (提名) 彼得·威爾
ASCAP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wards 1990
Top Box Office Films 莫裏斯·雅爾